关于公司
公司动态
装修宝典
精品案例
客家文化
客家名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名人
中国现代美术大师林风眠
发布时间:2015-03-11

中国现代美术大师林风眠

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一生都是坎坷、曲折、孤独、踯踽在人世与艺术道路上。

    林风眠原名林风鸣,后来改风眠,家名绍琼。生于1900年,卒于1991年8月18日。终年91岁。

    他出生于广东梅县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人,祖父林维仁,父亲林雨农。其祖辈对他寄于莫大期望,故取名“凤鸣”,即将来如凤凰飞上枝头,一鸣惊人。在他5岁时,年轻的母亲阙阿带因冒犯封建族例而遭族中恶势力毒打驱逐,最后活生生将其母子拆散,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不可弥补的巨大伤痛。

    父亲林雨农是个农民,并有一门手艺---为人画家俱,为家俱雕花和雕石。在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他自幼喜欢绘画,以《芥子园画谱》为范本,以自己熟悉的山林农舍、花木禽鸟为素材,进行临摹和写生。由于他禀赋过人,9岁时画的一幅中堂《松鹤图》竟被县里商人买去,初露头角。

    林风眠幼年在白宫读新式小学,1914年考入省立广东梅州中学,在校中,他的画可谓鹤立鸡群,有时,连老师都逊他三分。教他绘画的梁伯聪老师,是个清末廪生,颇有文墨和书画功底,曾著《梅县风土二百咏》。一次他给林风眠的画打上120分,众皆讶异,相率前去询问梁老师,他答道:“这幅画若我来画,也不及他,试想想,该不该赏他120分?!”经师如是说,同学们始钦服而退。18岁起,林风眠以勤工俭学先后赴法国和德国学习西洋绘画。1920年春,他到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院习人体素描、粉彩画等。不久,经该院院长杨西尼赏识推荐,进入法国最权威的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哥罗孟教授画室专攻西洋油画,在那里他见到了自己的同胞徐悲鸿也在同一画室学画,欣喜异常。此后二人常相互切磋画艺,进步神速。

    为拓展视野,他跑遍了巴黎东方美术馆、陶瓷博物馆以及罗浮宫博物馆等,在那些艺术殿堂里,他仔细地赏览、观摩,专心致志地写生临摹,像蜜蜂采集百花一样,汲取着东西方艺术之精华。

    1923年,林风眠到德国考察、学习,探索研究了北欧绘画的风格流派。在柏林的一年时间里,他先后创作了《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和《摸索》等数幅大型油画。这些画都糅合了东西艺术的特色和长处,因而艺术价值很高。

    1924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创作了几幅中西合璧的油画,其中有一幅为《生之欲》。是年秋,法国艺术界主办了有众多国际知名画家参加的“巴黎国际沙龙美展”,林风眠将其得意之作《摸索》和《生之欲》两幅巨画送去,结果双双人选,特别是《摸索》为该画展中最具特色和最大的油画,称誉国际画坛。

    1925年春,巴黎举行国际艺术装饰展览,中国政府特指派林风眠为我国参与该展览评判委员会的唯一代表。他亦将自己的多幅国画和油画送去参展,被收藏家们抢购一空。

    林风眠23岁时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后,与一位德国柏林化学系毕业的罗拉热恋而结婚后,他们人生最美好恩爱的时间维持不到二年,罗拉因产子而感染产妇褥热,最后母子均夭折。这巨大的打击,令这位坚强的年轻人写下:“人生有情泪沾臆”的断肠免歌。二年后,虽然他与同是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毕业的阿丽丝·华丹的法国姑娘结婚,但他始终无法摆脱他与罗拉的缱绻之情,迨至56年后,即1979年他飞赴法国政府为他举办的画展时,他急不及待赶到巴黎郊外,寻栈爱妻罗拉的墓地。当他始终无法找到他亲手为罗拉凿刻的墓碑时,晶莹的老泪瞬间流遍双颊……他和阿丽丝·华丹的婚姻虽然仍然维持,并且有了一个女儿蒂娜,但他和妻女常常聚少离多。且在1938年后,妻女返回法国后再移居巴西,而他亦从此孑然独身生活在中国大陆……。

    1925年他与夫人陶丽丝·华丹由法国返国。林风眠回国后得即受察元培先生之聘,以25岁之龄,出任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校长,为当时北平九所国立高校校长中最年轻者。

    1926年,林风眠来到北京国立美术专科学校,目睹美专的校风沉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锐意改革。首先,他积极贯彻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他广延名师,力排众议,礼贤名士,聘请65岁的齐白石先生到美专训教国画,聘请法国印象派画家克罗多教西画。为扩大艺术门类,增设系别,将校名改为“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建立校法校规。在教学育人方面,他十分重视破除艺术上的传统模仿观念,树立创新意识的新风。他反对死搬教条的鸽子笼式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民间去体验生活,写生,写实,把真正的民众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他鼓励和亲自指导学生成立各种学术研究会,组织社团,办刊物,并开创了学校中裸体写生。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形成了一个生动活泼、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1927年,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举办了全国性的“北京艺术大会”,这次大会规模宏大,提出的口号“人类文化的倡导者——世界思想家、艺术家联合起来”,大会还展出了裸女画,引起社会各界名流的热切关注,成为国内罕见的一次艺术运动的尝试。林先生的胆识和气魄及其领导艺术无不使人敬佩和仰慕。

    “北京艺术大会”的影响引起了当时封建顽固派和卫道士的恼恨。北洋军阀的教育部长刘哲指斥“北京艺术大会”为伤风败俗,甚至扬言拿其性命。林风眠迫于压力,只好辞职离开北京艺专。

    1927年夏,蔡元培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大学院院长,委任林风眠为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领导全国的艺术教育。翌年春,林风眠南下杭州,创办国立杭州艺术院(即今浙江美术学院),担任院长及教授,延聘潘天寿、吴大朋、刘既漂(平远人)、李金发(梅县人、雕塑家、诗人)、李树化(梅县人,音乐家)以及法国画家克罗多等为教授。嗣后,林风眠在北平艺专的学生李苦禅、刘开渠亦被聘来分担任国画和雕塑的教学。还聘请日本的齐藤、英国的魏达教授等到该院教图案、雕塑和石刻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京沪相继沦陷,艺院亦向内地转移,先后迁往江西及湖南长沙等地.1938年,杭州艺院与北平艺专合并,改称"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址迁至湖南沅陵.起初林风眠被任命为学校主要领导,后因林风眠作了大量刻画社会黑暗、人性丑陋的作品,如《人道》《痛苦》等引起当局不满,国民党当局指使中统特务张道藩对他横加迫害,令他弃教去职,论为布衣画家,孤独地租住杭州、上海陋室继续他的艺术探索。林风眠先生近17年的时间,在杭州国立艺术院(杭州艺专)留下不可磨灭的辉煌成就及其令人难忘的教诲。

    抗日战争时期,林风眠由上海辗转至重庆,在国民党政治任职,住于重庆嘉陵江南岸的小仓库内,孤身地作出了大量反映时代社会的好作品……

    1946年抗战胜利后随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复员杭州继续任教。1952年被迫提前退休,定居上海,卖画度日。1954年夫人及女儿获准返回法国后定居巴西,从此孤身一人。

    林风眠对1949年后的中国充满了希望,他用“老年欣逢盛世”来形容自己与国家的幸运,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新社会、新时代的作品。可惜,在“反右”斗争中,又因他发表《美术界的二个问题》而内定为右派分子。幸而当时的上海美协副主席赖少其与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乃爱才惜才之人士,特意网开一面,剔除了“右派”名单,避过一劫。但过得了“反右”却过不了“文化大革命”。史无前例的“文革”大浩劫中,他被抄过十多次家,不单令其多年的百多幅心血作品付之一炬,1968年还以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关押在上海南市第一监狱五年多。期间受尽百般凌辱折磨,就连学生席素华送来菜饭亦要倒在脸盆内,让双手扣着手拷的他像猪狗一样伏下来啃吃……斯时他己年高七十岁,且身体孱弱,但他以非凡的毅力、忍辱负重的精神生存了下来……

    1972年,林风眠的大弟林绍英从毛里求斯回祖国观光,在北京打听林风眠的下落。在周恩来总理,侨办副主任廖承志的过问下,坐了5年牢房的林风眠,才获释出狱。他回到冷冰冰的上海家里,感慨万千。孤身一人,他照样自已料理日常生活,也照样继续挥毫作画,不断探索绘画艺术的创新,继续坚决"为艺术战"。

    1977年10月,在叶剑英元帅及其弟叶道英的关照下,林风眠获准出国探亲。后定居香港。耄耄之年,仍继续不断探索中西绘画融合之道。

    林风眠的艺术成就和才华是令人惊叹的。他的许多作品,妙在写意,重在抒情,奇在似象非象,异在似虚非虚。他将国画的精髓,西洋画的浪漫,抽象画中的隽韵,揉合得天衣无缝,令观者想像不尽,令内行者叹为观止。脱俗而飘逸,超凡而美真。著名的国际艺术评论家苏立文赞扬道:从抒情的、装饰的、充满诗意的极端,到悲惨的、暴烈的、忧郁的另一端——试问现代曾有哪一位中国艺术家表达出的感受,有如此广阔的范围?有哪一位中国艺术家,在廿年代是位大胆的创新者,而六十年后仍然是位大胆的现代创新者!”

    哀苦的人生,苦难的历程,升华了他原本非凡的艺术才华,令他灿放出更耀目的光辉!而他严谨的冶学精神及活泼开明的胸怀,亦令他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外驰名的画家,如:法国籍的赵无极,台湾的席德进,中国的李可染、吴冠中、刘开渠、胡一川、王朝宇、王肇民等人,就连中国著名的诗人艾青亦是他的学生,并由他鼓励引导而成为出类拔萃的著名诗人。林风眠先生耗其毕生之精力,尽其一生之岁月,为探索提升中国的艺术层次,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而他非凡的艺术成就,亦被广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备受磨难和恭谦虚怀的他,永不认为自己已有非凡的成就。所以在1977年上海文化部在为他饯行前往法国探亲及受邀画展时,可说是他一生最风光的时刻,但斯时他的心境是“无风无雨也无晴”。

    1979年在巴黎林风眠举行了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又于1989年在台北, 1990年在北京举行了两次大型画展,受到极大欢迎。

    1991年8月中旬,林风眠在香港“港安”私家医院临终前,艰难地写上四个字:“我要回家。”他的直意是要回香港大古城的住家。这更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无论是曾有妻女的海外,还是山青水秀的故乡,他都没有一人可接受的至亲了。8月12日,他终于合上了曾阅览一个世纪风光的睿智双眼,静静地长眠在外乡的香港歌连臣火葬场属下的骨灰灵翕内……

    

    令我们梅州人汗颜的是,虽然梅州1994年曾举办过纪念他的活动和画展,但在他的出生地家乡,却连一个简单的纪念碑或陈列室都欠奉。而他饱经风霜极其传奇的一生,亦只能由吉林大学的刘世敏女教授千里迢迢来到他的家乡,进行详细的调查考证后,替他完成了一本《艺海逆舟——林风眠传》,才较完整地介绍了这位世界级的杰出画家。但愿海内外的有心人及梅州的家乡人民都能以虔诚的情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林风眠先生在其家乡白宫筹办个陈列室或纪念碑,即让他“回到”山明水秀的故乡,让他的灵魂不再孤寂,让他悲天悯人、爱国爱民的情怀与家乡人民一道共鸣,以孕育、开发更多的艺术人材,打造更亮丽的文化梅州!但愿孤“凤”不再逆风,栖眠家乡得于长“鸣”。

     作品特点    

    林风眠是最早进行国画改革的画家之一,探索着将油画与国画的优点和美感结合起来。他的画多用正方构图,图为题款。他爱恋着自然、生命、憧憬着和平与宁静,以仕女和风景画居多。作品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具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孤寂之美。

    到了晚年,1989年林风眠在台北展示了一批如《屈原》、《南天门》、《火烧赤壁》、《恶梦》、《痛苦》、《基督之死》等作品,一改往日和平优美而为激烈惨淡的画面,墨线强劲而多斜势,多折落,多击撞,充满不安和张力。情感如狂风暴雨,激荡、冲撞着胸中暴裂的火花。    

    著名画家吴冠中借用京剧的腔来说明林风眠的艺术特色。他说,林风眠的腔是独特而鲜明的,他寓圆于方。他基本采用方形画面,追求最大的扩展与最严谨的紧缩,在胀与缩的矛盾搏斗中构成力的平衡。裸女、古装仕女、修女、缩颈的乌鸦、猫头鹰、莲花、浮萍、团扇、柠檬、秋叶等等弧曲之美的形象都谱入了林风眠的唱腔。但他又不仅仅局限于圆,在使用圆这个盾牌的同时,不断挥舞长矛:锋利的苇叶、漂拂的柳丝、横斜的枝叶、白鹭的腿、渔翁的竿……,形成既对照又和谐,统一在一幅画面之中。林风眠的这些特点对当代画家有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画作的市场价格    

    林风眠早年多画油画,但他的油画多已散失,很难找到,据说抗战时日本兵曾拿他的油画当防雨布。他晚年始终未曾再画油画。     

    林风眠作品的市场一是香港,二是纽约,三是北京,所售作品价格较高的是两类:一是仕女,二是芦雁一类的花鸟画。    

    林风眠本人定居香港后,港台东南亚的收藏家更喜欢他的作品。林风眠作品正式进入香港的国际艺术市场是在1980年,当年5月曾拍卖过他4幅作品,两幅立轴。两本册页,价格很高。1981年拍卖时,价格有所增长。当时很少有林风眠作品这种镜框式画幅,这种画便于现代客厅中悬挂。1986年现代仕女画进入拍卖行,当年拍卖了两幅作品,一幅是方形镜片,68.5×69公分,题为《美人》,拍卖到35000港元;另一幅是题为《裸女》的斗方,约比前一幅小一倍,但价格却达到42000港元。这两幅价格比较高,与过世名家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的作品差不多等价。    

    1989年后由于画展成功而使价格大幅度上升,一幅立轴《十友图》是85000港元,常画的题材《芦雁图》达到10万,《秋林小屋》达到14万,另一幅《仕女》直冲到24万港元。    

    1990年其市场地位已很稳固,其间又在北京办了一次大型画展,更提高了知名度。1990年出售的作品又比1989年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交付拍卖的有近20幅,比以前多了几倍。《弹玩图》22万,《静物》26万多,《少女圆琴》38万,一个大幅《裸女》达到55万,创下他个人作品的最高售价。作品能达到50万港元的当时屈指可数。林风眠作品已成为艺术拍卖市场最引人注目的目标之一。    

    以经营中国古代绘画为主的纽约市场在80年代末开始出售林风眠作品,所售作品形式多是镜框,价格在4000-10000 美元,个别精品能达到 2 万美元。     

    美国收藏家比较喜欢他那种带西方风格的中国画,方形图画也适合他们的口味。作品中简练的线条,明快的色彩都给人一耐人寻味的印象。(文/客家东)

网站首页 | 关于公司 | 公司动态 | 装修宝典 | 精品案例 | 祥光服务 | 招聘信息 | 客家文化 | 联系我们 | 粤ICP备191512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