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境内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粤东、粤中、粤北和粤西较为偏僻的山区地带。
粤东
主要分布在梅州市及邻近的潮汕一带。包括梅州、梅县、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大埔、丰顺、揭西,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潮阳、陆丰,陆河、海丰等县市也有一部分地区使用客家方言。
梅州市是客家方言的中心区域,具有客家方言的典型特征,而且对内对外都有扩张,与它有地缘关系或移民关系的地方都有它的影响。中国语言学地图集将该区分为嘉应小片和兴华小片:嘉应小片,包括梅州市区、梅县、蕉岭、平远。兴华小片,包括兴宁、大埔、丰顺、五华。
梅县话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是客家方言的“标准语”,是不少外地客家人维持或仿效的对象。其中原因是:梅县是客家先民入粤定居较早的地区,并始终维持着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州府的地位。梅县所在的嘉应州,一直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州府之一。近代的几百年间,许多地方的客家人是从梅县一带居民迁移出去的。在他们心目中,梅县始终维持着近代客家主要聚散地或祖居地的地位。
潮汕一带的各县市,客家方言往往与潮汕方言比邻分布或交叉分布,客家方言受潮汕方言影响较大。
饶平县与大埔交界地区如上饶、上善、饶洋、建饶、新丰等镇基本上使用客家方言。
揭西县河婆镇以北的地区,是客家方言流行区域。
揭阳市与揭西接壤的几个乡镇,如:玉湖、白塔、新亨三镇的一部分和龙尾镇使用客家方言。
陆丰、陆河、海丰三县的北部山区使用客家方言。
普宁县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该县西南部山区与陆河及陆丰县接壤的地带。
惠来县的客家方言分布在与普宁接壤的北部山带,例如青山乡、河林乡等地。
潮阳县的一些山区使用客家方言,当地称为“半山客”,受潮汕方言的影响尤大。
粤中
主要流行于河源、惠州两市,即和平、连平、龙川、东源、紫金及源城区,惠东、惠阳、博罗及惠城区。珠江三角洲一带不少县市也有一部分地区有分布,例如深圳、东莞、增城、中山、顺德、南海、珠海、三水、四会、高明、鹤山、开平、新会、台山、恩平。
河源、惠州两市的客家方言既有早期的客家方言(有的地方叫“蛇话”,它们也是客家方言),又有晚期来自粤东梅州的客家方言。惠州市客家方言区与粤语区相连,受粤语影响较大。
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客家方言,处在粤语的包围中。
广州市沙河一带及郊区,有客家方言分布。
花都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芙蓉、梯面、狮岭、赤坭、花山、花东等镇。
东莞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清溪一带与惠阳、宝安两县相接的丘陵地带。
增城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荔城、永和、福和、镇龙、小楼、派潭、正果等乡镇,分“程乡话”(以正果镇为代表,居民来自旧称“程乡”的梅县)和“长宁话”(以派潭镇为代表,居民来自旧称“长宁县”的新丰县。)
中山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区和合水一带。
三水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六合、迳口和大塘等处。
台山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赤溪区和田头区。赤溪区曾单独立县。
粤北
粤北与粤中、赣南在地域上相连成片,也是客家基本住地之一。从使用方言的情况来看,粤北地区估计有400万以上的人口以客家方言为主要交际用语。主要分布在韶关市、清远市各县(市),其中始兴、翁源、新丰县是纯客家方言区,南雄、乳源、曲江、乐昌、英德、仁化、连州、连南、连山、阳山、佛冈、清新各县市一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其中南雄、乳源、乐昌、曲江、英德各县(市)以客家方言为主要的交际语,其余各地以非客家方言为主要交际语。具体情况如下:
始兴、乳源、新丰是纯客县,绝大多数居民使用客家方言。
南雄、乐昌、乳源、曲江、英德各有半数以上的居民使用客家方言,具体情况是:
南雄市:除雄州镇及黎口、全安、主田、古市等乡镇的部分村落外,其余各地均使用客家方言。
乐昌市:九峰、五山、两江、大源、秀水、梅花、云岩、沙坪等乡镇的全部,罗家渡、廊田、河南等乡镇的大部分及长来、庆云、白石、坪石、老坪石和三溪等乡镇的部分地区使用客家方言。
乳源瑶族自治县:除必背、游溪、东坪和柳坑的瑶族讲瑶话(勉语)之外,桂头、杨溪的部分村落讲闽南话系统的“连滩声”,桂头的部分村落讲粤北土话及粤方言外(均兼通客家方言),其余各地均使用客家方言。
曲江县:全县23个乡镇中,大塘、火山、灵溪、枫湾、小坑、沙溪、罗坑、江湾、黄坑、大坑口、花坪除个别瑶族村落外,均通行客家方言;马坝、乌石、樟市、白沙、龙归、重阳、犁市、大桥、周田大部分村落使用客家方言;梅村、白土少数村落使用客家方言。
对于长年漂泊在外的客家人来说,无论你是来自何地,无论你是身在何方的客家人,还有什么比在异乡听到一句“客家话”更来得令人兴奋呢?在异地,客家话更是你客家身份的标志,只要你的“乡言”一出口,还用多做解释吗?恐地球人亦将知道你是客家人,是老乡了!
对于在外地相遇的两个客家人来说,客家话就是令他们能产生关系,并彻底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当人们在问到是否客家时,关键亦不看你如何解释,而看你是否会说客家话。倘在异地遇到不会说客家话的所谓“客家人”,表面上可能不会说什么,但内心深处,总是会不太认同其客家身份的吧?至少我是不太认同这种已放弃客家话的所谓客家人了!
除了那熟悉的“乡言乡音”,还有什么能将两个来自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度的人联系起来呢?
文化吗?两者来自不同的省份或不同的国度,多少会受所在省所在国主流文化的浸染,还会有多少“共同语言”呢?
倘没有了客家话,就算是“客家文化”亦将立马而不复存。“客家文化”之所以为独特的客家文化,正是因为它植根于客家话,正是因为它带着“客家”的标签。
没有了客家话,客家文化就将变为山区文化或地区文化。
再说倘不是因为有客家话,各地客家与当地别的民系的风俗大体上亦有相同之处吧?陆河是有吃擂茶习惯的,海陆丰其它地方亦有,而做为“客都”的梅州却少有了。这么看来,倘从文化层面上来说,陆河反而与海陆丰的福佬文化亦有不少共同点了。那么倘没有了客家话这一联系纽带,陆河文化该归于何地呢?
文化不行,血缘行吗?经千百年的互相交溶,分居各省或各国,各地的客家人对血缘关系还有多少认同呢?
可以说,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唯有客家话。要确定对方是否是客家人,没有什么能比客家话更行之有效,更为迅速了。只要你的“乡音”一出口,什么都不用再多言了。
“你也是说客家话的?”当你在异地听到身边的陌生人嘴里吐出那熟悉的“乡音”之时,总是会略感惊奇,更会兴奋莫名,多少会有找到同类之感。除了客家话,还有什么能有这样的效果呢?“客家文化”行吗?毕竟太过于虚了吧?而且每个人眼中的客家文化似乎也并不一致吧?
“会说客家话的,并不一定是客家人;但一点都不会说客家话的,就不再是客家人了!”这就是来自一个普通的客家人的一种非常质朴的观念了!“凡不会说我族语者,皆非我族类!”总之,说一千道一万都一样,不论是何种原因,不会说客家话的,就不能再算是“客家人”了!最多只能算是客家后裔。(编辑 彭展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