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
公司动态
装修宝典
精品案例
客家文化
客家渊源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渊源
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
发布时间:2015-03-11
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

郑小瑛  (苏建强 摄)

    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她的指挥热情奔放,严谨细腻,富有艺术感染力。她说,音乐就是她的灵魂。的确,小小的指挥棒在她手中飞舞着、跳跃着,是那般的轻盈,又是那般的刚劲。此时此刻,音乐仿佛真的插上了翅膀,飞进每个人的心窝……

    冬日里的北京,阳光温暖而平和,在这样的季节记者见到了带着同样温暖、平和笑容的郑小瑛。今年已74岁高龄的郑小瑛尽管依旧温文尔雅、神采奕奕,但她那已经刻满岁月霜花的花白头发,让人明显地感觉到这位“音乐拓荒者”的背后所付出的巨大精力和心血。为了接受采访,郑小瑛放下了吃了一半的晚饭。让记者感到吃惊的是,这位享誉国内外的指挥家的晚餐仅仅是几根油条。

    阳春白雪的启蒙者

    上个世纪80年代末,郑小瑛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女音乐家发起并组建了“爱乐女乐团”,她们把几乎被中国人遗忘了的高雅音乐重新展示给观众,使无数观众着了迷。郑小瑛深信,美好的东西都是有生命力的,它能够跨越国界、跨越地域来作用于人们的心灵。这么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阳春白雪”的大众化。她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阳春白雪和者日众”。她有信心让更多的人理解音乐,使交响乐接近大众。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信念,郑小瑛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她将自己教学之余的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普及高雅艺术的工作中。在改革开放初期,郑小瑛把音乐知识和歌剧音乐主题抄写在一大张纸上,每次演出前给观众做音乐讲座。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她都要背着乐谱、演出服装挤上公共汽车,在演出前的一小时赶到剧场。她还带领爱乐女乐团的“娘子军”到一所所学校、一座座工厂去演出……

    爱乐乐团我的女儿

    尽管已经是中央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为了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多干一些事情,1997年,郑小瑛主动提出了离休,在音乐家殷承宗的推荐下,远赴厦门,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涯。

    当时,厦门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际性、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准备成立一个职业化的交响乐团,他们需要一个像郑小瑛这样的著名指挥家去组建。而郑小瑛也相信厦门真的需要自己,为了音乐,她也认为自己值得去做。几年来,在她的努力下,厦门爱乐乐团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郑小瑛的艺术理想。她说:“这个乐团就是我的‘小女儿’。团里的这些年轻人,把艺术生命的最好时光托付给了我,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引导他们向正确的艺术之路不断前进。我从来不向他们许诺什么出国、赚钱、名利等等,只是告诉他们,你们将会很幸福,因为人的一生中始终都在艺术之旅上奔跑,本来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老夫老妻温馨甜蜜

    外出的日子里,每天早上,郑小瑛起床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打电话给老伴:“老头,早!”话语虽然简短得不能再简短,却蕴含着两人所能体会的一份深情。在郑小瑛的心里,最幸福的除了看着厦门爱乐乐团的成长,还有来自老伴的关怀、理解和支持。郑小瑛在她现在这个年龄,工作强度早已经达到“工作狂”的程度,使她欣慰的是,被她亲热地叫做“老头”的刘老师总是在身边默默地支持她。郑小瑛说,老头很支持我。这种平淡却深邃的感情,从平时的点点滴滴汩汩涌出,让郑小瑛的心里充满了温暖。

    刘老师每天的任务就是催郑小瑛上班。这并不是说郑小瑛经常迟起,而是因为她手头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而且总是不忙到最后一刻决不停手。刘老师每天都得不断催促老伴:“来不及了,船要赶不上了,你手里的事情放下来我帮你做好了。”

    每当她出门去讲学或演出,刚进酒店,郑小瑛放下行李就要给家里的老伴打一个电话:“老头,我到了!”每当郑小瑛出差回来,鬓发斑白的刘老师总是亲自到轮渡码头迎接自己的老伴。


图为郑小瑛在永定振成楼内演出交响乐《土楼回响》(苏建强摄)

    客家情结难以割舍

    谈到客家情结,郑小瑛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的父亲是福建龙岩地区永定县的客家人,但由于我是在上海出生、成长,与老家联系不多,所以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客家人。”

    2000年2月,郑小瑛到闽西永定谒祖寻根,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参观了曾被美国卫星误认为是密布在闽西永定山区的“导弹发射井”的客家土楼。当她走进那些沿着山涧小溪修建得密密麻麻的土楼,看到它们只是有一扇大寨门和上半部才有一些小窗户的雄伟敦实的圆形大堡时,她的内心产生了一种疑惑———人们在这样封闭的土堡里怎样生活?然而当她走进那扇大门,迎面看到的是大天井里灿烂的阳光,是祖厅里和厅堂两侧高悬的各种蕴含中华文化的楹联和匾额,而屋中向外的小窗则既能采光又能向外打枪,那一刻,郑小瑛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谈到在闽西龙岩首演的交响曲《土楼回响》,她更是神采飞扬。当面对来自世界各地和本土的客家乡亲,郑小瑛身上那来自父系的、从遥远变得现实的客家基因竟促使她请晚会的主持人将指挥的名字报为“永定客家女郑小瑛”。名字一经报出,全场一片喝彩。在交响乐的最后一章,那些从未听过交响乐的客家人兴奋极了,跟着郑小瑛的指挥棒击节,自发唱起了客家山歌。这是郑小瑛在多年指挥生涯里最为难忘并感受成功的一刻。

    家务能手极简主义

    一个家庭里,妻子同时又是指挥家会怎么样呢?郑小瑛笑着说:“男指挥家和女指挥家的不同就是男指挥家在演出之前,通常由贤惠的妻子为自己准备演出服装和可口的晚餐,而女指挥家则要自己来做这一切。”难道郑小瑛还是个家务能手?她自豪地告诉记者:“会看乐谱的人,还有哪样不会干?”

    虽然平时没有时间,但很多女人做的家务郑小瑛不但会,还颇为精通。有时候,好友来访,郑小瑛兴致来了,做出一桌菜来,色香味俱全。平时只要有时间看电视,郑小瑛手里必然在飞快地编织毛衣。她还很善于收拾房间,在她的“略施小计”下,一间不大的房间被布置成充满文化气息的书房。可因为她太忙了,生活里的郑小瑛真正算得上是“极简主义者”。吃的,最简单,尽量少费事;穿的,更简朴,演出服她只有冬夏各一套。

    个人档案

    郑小瑛1929年出生,福建省永定县人,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六岁学习钢琴,十四岁登台演出。1948年肄业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同年赴解放区,在开封参加中原大学文工团,任合唱、乐队及歌剧的音乐指挥。1952年入天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中央歌舞团的苏联专家杜马舍夫在北京举办“合唱指挥班”,郑小瑛成为学习班惟一的女学员,也是中国第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女指挥家。1960-1963年去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并向苏联国家歌剧院指挥海金和莫斯科音乐剧院的指挥依·波·拜因学习歌剧指挥,在指挥歌剧《托斯卡》、《茶花女》中获得好评。

    回国后曾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后调中央歌剧院任乐队首席指挥,先后指挥过中外大型歌剧《阿依古丽》、《护花神》、《夕鹤》、《茶花女》、《第一百个新娘》及音乐会管弦乐作品。指挥风格热情奔放,气魄雄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后任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

网站首页 | 关于公司 | 公司动态 | 装修宝典 | 精品案例 | 祥光服务 | 招聘信息 | 客家文化 | 联系我们 | 粤ICP备19151263号-1